close

第二屆科博文獎 第二名

102學年屏中青年入選

「快訊:國道三號竹南路段發生化學車翻覆意外,據了解此為槽車運送液態氮,因撞上分隔島而翻覆,現場濃煙密布,消防隊員口戴防毒面具不敢接近。」這是某天晚上的新聞快訊,看完此即時報導後讓我看得啼笑皆非,近年來新聞越來越自由,新聞業者如雨後春筍般一家家的出現,但新聞的品質並未因新聞業的競爭激烈而有所提升,往往都是為了搶快搶先機,而給大眾不是正確的資訊,就此例子來說:液態氮是液化後的氮氣,在大氣的組成中氮所占的比率為78%,大氣中充滿氮氣,而且無毒,液態氮可因壓力變小或溫度提高馬上蒸發成氣態的氮氣,所以不需戴上防毒面具;而濃煙瀰漫所導致的原因極有可能是液態氮從液態變氣態,吸收了周圍的熱量,促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使得空氣中充滿水氣導致視線不良。

    「台中一名林小姐到大賣場買了平價去光水,想要去掉指甲油,不小心滴到旁邊的保麗龍,卻有驚人發現,保麗龍瞬間溶化,並且快速腐蝕,林小姐嚇了一大跳,就怕用了這罐去光水會傷害指甲。記者實際買來去光水,倒在保麗龍上,保麗龍就像白雪一般,快速溶化,很難想像,長期用在指甲上會有什麼後果。」這是去年的新聞,這種同類互溶的自然現象其實也很常看到,但並非只有去光水有這種功用,如水果果皮中的油、酯,或是食用的魚油都有這種功效,但未經周全考慮的新聞內容,很容易造成民眾的恐慌,甚至造成業者巨大的損失,這樣的影響卻只因為一個記者不完善且無知識性的求證報導所導致,如此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或不安,讓人不禁覺得,現在的新聞品質需要好好改進!甚至有基本科學知識民眾回應:「難道你的皮膚是保麗龍做的嗎?」看到這樣的回應真是讓我莞爾一笑。

    廣告不實可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檢舉,新聞不實呢?大部分新聞不實都向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檢舉,但會被檢舉的新聞通常都是和「人」有關,而和人無關的科學新聞或現象往往都會被忽略掉,然而,這些新聞對社會的重要性與教育性偏偏都比社會、政治或娛樂新聞來的更重要;新聞給大眾的第一印象尤其深刻,就算發現錯誤,事後的補救往往是於事無補,刊登全版面的勘誤報導也很有可能因讀者未天天閱讀而導致效果不彰,所以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是非常重要的,比賽講求快、狠、準,而新聞我想也是需要如此,不能一昧的追求快速報導搶獨家,而在網路上或各論壇抄寫未經求證的資訊,而導致不實的報導。

    現在新聞可經由各種傳播方式將訊息傳播給閱聽人,如過去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平面的報紙、生動活潑的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甚至三姑六婆的口耳相傳;而現今的傳播方式除了保留過去傳統式傳播,隨科技的進步演化成網路影音新聞、網路平面新聞、手機APP新聞、論壇、BBS等,許多依個人方便衍伸出各種接收新聞的方式,所以,新聞的即時性大大提高,相對新聞記者和編輯對新聞的真實性、完整性與求證能力也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這樣的影響很容易煽動民眾的情緒造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損失,這點或許新聞業者也要負擔一些責任。

    但導致這樣的結果,難道我們只能靠新聞業自律或自主能力的提升嗎?這樣是緩不濟急的,我們可以從小培養自我判斷能力,從閱報、讀報一直到自我反省與自我判斷,這樣才能將一些明顯的錯誤訊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得以刪除,最近最火紅的食品安全新聞「毒澱粉事件」,該事件主要是說澱粉中添加入順丁烯二酸酐,加入這種添加劑後可使澱粉製成的珍珠、粉圓更有嚼勁,而且有防腐、久煮不爛的功用,但順丁烯二酸酐在台灣雖未被列入合法食品添加劑,但在國外如美國或是歐盟都是有限度的開放該添加劑,而有多少新聞媒體是有經過查證之後才報導該新聞的呢?還是因為友台報導後,怕自己的新聞沒有該重大事件,而以左抄寫右參考的方式將該不完全真實的新聞誇大報導呢?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國外研究米粉粄條等低蛋白飲食可改善尿毒、腎臟功能惡化,但他近期完成近四百人經兩年追蹤研究,卻發現對台灣腎臟病患無效,甚至加劇症狀。這「可能」跟食品中加入化學製澱粉有關,但林主任跟記者表示可能跟化學製澱粉有關,而現今人類的生活環境是如此複雜,吃下去的東西或是生活環境中接觸的物品都充滿著不自然的物質,這一定是化學製澱粉造成的嗎?我想我也是保持問號。而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說:「順丁烯二酸造成的腎小管損傷,是許多門診病人有不明原因腎小管損傷,或者無糖尿病、卻有尿糖現象,廿幾歲的年輕人就有尿糖症狀,不排除是毒澱粉肇禍。」江醫師是將不明原因導致腎小管損傷的症狀因應時事向記者委婉的表示「不排除」其為原因,但未實驗證實,學者們都不敢保證,不過從記者聳動的報導中,不確定的語氣往往變成肯定,造民眾的恐慌,業者巨大的損失,若最後有學者證實導致腎病的原因並非化學製澱粉,那之前百姓的心理壓力與業者經濟的損失誰來承擔呢?我想從事新聞工作者是否該跳出來承擔責任?

    身為一個高知識份子,一個讀理工科系的學生,甚至是各領域研究生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句話從國、高中的自然科老師都是這麼教授,此時不用更待何時?有足夠資源與研究能力的學生或許可以針對化學製澱粉對人體影響為題目,做出一個完整的研究報告來得到答案,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蒐尋過往世界各地科學家對該相關議題發表在期刊論文的結果來做探討,這才是身為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素養,以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說順丁烯二酸是一個轉胺酶的抑制劑,而轉胺酶主要是一種酵素,可催化胺基酸的反應,若受到抑制則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因此可參考順丁烯二酸抑制轉胺酶的效果,決定該物質是否對人體會有所影響,1959 Kynurenine TransaminaseJ. Biol. Chem.期刊中以A Study of Inhibi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Active Site為題,該研究中以老鼠的腎臟為研究對象發現並無影響;而196612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期刊中以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lutamate-glycine transaminase from human liver為題目,研究中指出對人體肝臟也沒有影響;而在Brenda該酵素網站中指出EC 2.6.1.4 - glycine transaminase轉胺酶對褐鼠有一點影響,但對人體無影響,綜合目前所查到的所有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並無任何研究指出順丁烯二酸對人體有影響,而中華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未將其列入管制物,也未將其列為合法添加物的原因極有可能當時在制訂規範時並未將所有物質列入討論,所以導致順丁烯二酸目前身分不明,可是在研究報告中找不到證據能指出其對人體的危害,且其他先進國家有將其列入合法添加劑,也並無國家將其列為違法添加物;更別說順丁烯二酸的水溶性極佳,每公升的水可溶解788公克的順丁烯二酸,如果每天多喝水我想也能順著人體的泌尿系統或是排汗系統將其排出體外,依照這樣的資訊就將順丁烯二酸淘汰出局,造成社會大眾的恐慌,我想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如果今天我們都能利用自己的專業態度來衡量社會上多元資訊的正確性,再多加以報導,我想就不會造成大家的不安,也不會導致這麼多的商品下架造成食品業的重大危機。

    現代的台灣社會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環境,訊息千方百種,接收訊息的方式也非常多元,除了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識外,我們在接收訊息之後也要咀嚼,了解整件事情的原委並利用專業加以判斷,這樣才能得到最正確的結論;此外,社會也非常重視分工合作,如果自己不懂也可以尋求專家的解答或是找尋足夠的資料再對外發布,而這些民眾心目中的專家如果遇到採訪的機會,也要針對自己所了解、專業的部分才做說明,不屬於自己了解的領域也不要多加揣測,多餘的揣測很容易經由新聞工作者加以潤飾,將其語意有所扭曲,造成社會不安,專家對社會也存在一定的責任,這點也不可忽略。寂寞可殺死一隻貓,一句不負責任的話也可能害死一個人,一個錯誤的政策還比貪汙來的嚴重。身為一個科學人除了專注在個人研究領域外,若有機會對外發言,此時請不要忘記,你的責任會變得非常大,謹言慎行或許也是未來頂尖科學家該面對的新課題。

    許多人常問我,念化學了解這麼多有害物質,會不會讓我每天生活在恐懼當中?其實不然,如果你了解它,你就不會覺得他可怕,可怕的是一知半解,人常說「一桶水不會響,半桶水響叮噹!」我想就是這個意思吧。就如2009年的新聞標題「PVC比毒奶毒環團籲全面禁用」這標題下的很聳動,但PVC是無毒的,有毒的是其相關塑化添加劑DEHP,該劣質塑化劑在加熱後會放出致癌物質而影響生殖器官與智力,但因這個標題殺人,害慘了全部的PVC相關產品,這樣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就在這個月爆發的敘利亞化學毒氣事件,國內新聞標題「敘利亞沙林原料英廠商提供的」,看到這標題讓我很好奇原料是什麼,點選該新聞探個究竟,發現沙林的原料居然是台灣有能力自產的「氯化鈉」,這點讓我不敢置信,馬上去蒐集沙林毒氣的分子結構觀察整個沙林毒氣的分子中,完全沒有氯或是鈉的原子存在,心想怎麼可能是一般隨手可得的鹽巴即可製備?再往該新聞的源頭找去原來沙林毒氣是利用「氟化鈉」而非氯化鈉,看到這裡真覺得台灣的記者素質真的該加強,該媒體的確在9/9當天搶到當時最快的新聞,但是內容重大錯誤,真不知道這對廣大的閱讀者是喜還是憂呢未來我們會面對更多元的資訊,希望大家能擦亮心中的眼睛,審慎的去看待每次的新聞事件。

P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卡奇葡萄 的頭像
    卡奇葡萄

    卡奇葡萄

    卡奇葡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